智慧教育学院举办师德建设月育人故事宣讲活动

发布者:郁惠玲发布时间:2025-09-26浏览次数:10

为深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9月24日下午,智慧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举办育人故事宣讲活动,特别邀请生命科学学院李宗芸教授、文学院刘嘉伟教授作专题分享。活动由院长董永权主持,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与学习。

刘嘉伟以个人成长轨迹为主线,串联求学深造、学术攻坚与学生指导等重要经历,系统分享育人与科研的实践心得。他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学科兴趣,筑牢成长“原点”;助力学生实现均衡发展,锤炼综合素养;鼓励学生秉持坚持品格,攻克求学难关。结合自身基金项目申报经验,他从选题方向、团队建设、成果积累等方面提供实操建议,鼓励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实践。最后,他结合马克思职业观,倡导教师在育人和科研道路上坚守初心、深耕不辍,在践行职业使命中实现自我价值。董永权点评时高度肯定了分享内容的“深度”与“温度”,并将其核心观点提炼为四个方面:兴趣是引领成长的“原点”,均衡是赋能发展的“智慧”,传承是延续初心的“温度”,运气则是厚积薄发后的“谦逊”。他鼓励全体教师以此次分享为契机,以“越努力越幸运”的信念践行育人使命。

李宗芸结合学术生涯与育人实践分享,回顾了从早年求学到确立职业目标、组建课程团队、开展科研攻坚及培养人才的完整历程,展现了科学研究从起步到深耕的多个阶段。她强调,教师的核心使命在于服务国家需求、践行为国育才的责任。通过讲述甘薯学科奠基者等事迹,她呼吁全体教师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以严谨务实的态度深耕教学科研,并提出新时代教师应着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复合型人才,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拓展其国际视野,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育栋梁。董永权在总结中强调,教师成长与育人实践应把握四个关键:一是以开放心态主动接受新事物,紧跟教育发展趋势;二是秉持工匠精神反复打磨课程,夯实教学质量根基;三是在科研攀登中紧扣国家需求,推动成果落地转化;四是坚持成果导向,促进教学与科研深度融合、相互赋能。

本次育人故事宣讲活动作为学院师德建设月的核心环节之一,不仅为教职工搭建了经验交流的平台,也成为提升师德素养的重要载体。活动通过真实故事传递育人初心,以实践经验回应工作挑战,借精神传承凝聚奋进共识,进一步筑牢了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根基。未来,学院将继续以师德建设月为契机,开展多样化的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引导教师将师德修养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以切实行动践行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

(一审:郁惠玲, 二审:武悦,  三审: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