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我院选调2009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8-12-15浏览次数:699

计算机学院05级全体同学:
  
为了做好我院2009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工作,现把校相关文件主要精神及我院的组织报名要求通知如下:
一、选调目的
  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重点是是培养基层党政领导骨干和更高层次的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同时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培养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二、选调范围和人选结构
2009年选调生从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优秀毕业生中择优选拔(不含委培生、定向生和外地分部毕业生),从我校计划推荐25人(其中女生比例不超过25%)。 
三、选调生条件
  1.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应为中共党员或中共预备党员(入党时间应为2008年11月30日前);
  2.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务实,组织纪律观念强;
  3.学习成绩优良,能如期毕业并获得相应学位;在大学期间担任过班以上主要学生干部一年以上(具体指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副书记、班长、副班长;学院团委副书记、委员;学院学生会部长以上职务;校学生会、自管会副部长以上职务;以及经校团委注册登记的校级学生社团的主要负责人);
  4.志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有发展潜力;
  5.身体健康,符合《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的要求;
  6.毕业时大学本科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4周岁(1984年6月30日以后出生),硕士研究生年龄不超过27周岁(1981年6月30日以后出生);
  7.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处分;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8.非英语、体育、艺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或考试分数在425分(含)以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已通过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体育、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分数不低于36分(100分制)或256分(710分制);硕士研究生符合学校学位外语要求;毕业时能够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注重选拔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的新型工业化、文化产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本运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政法工作、社会工作、现代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紧缺专业人才。
四、选调程序 
  选调工作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个人报名、学院推荐、组织考试考察等程序,采取量化考评的办法进行。具体步骤是:
  (一)学校选拔

  1.公布条件、公开报名。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公布选调生推荐人选的基本条件、产生程序及办法。符合条件毕业生到各学院党总支(党委)自愿报名,填写选调生推荐表,在学院党组织初步考核、集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推荐人选并上报学生工作部。

  2.资格审查。党委学生工作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学院推荐人选进行资格审查,确定参加考核人员名单。

  3.确定推荐人选。学校将参照公务员考试的方式通过笔试和面对参加考核人员进行考试考察,按照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的有关要求确定推荐人选,并在校内公示。
  (二)省委组织部招录
  1.公务员知识考试。选调生推荐人选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务员招录考试。考试科目为江苏省公务员A类。选调生推荐人选无须另行报名和交费,但不能同时参加江苏省其它公务员职位的招录考试。考试结束后按考试得分高低确定500名考察面试人选(考分可在江苏人事网站查询)。
  2.考察面试。考察面试人选确定后,由省委组织部抽调人员组成考察组,对人选进行考察了解和个别面试,并形成个人考察材料和学校综合考察材料。
  3.确定录用人选。考察结束后,对考察人选的笔试、面试、任职、奖励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并从高分到低分确定录用人选300人。录用人选确定后按照《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组织体检,体检不合格的依次递补。录用人选一旦确定,学校将不再允许其另行择业。
  4.办理录用手续。由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办理选调生公务员录用手续。录用人选毕业时未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录用关系自动解除。
五、分配原则 
  选调生分配到乡镇、街道工作,分配去向根据地方对人才的结构需求由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调配。选调生分配到地方后,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务员登记和任职定级
六、时间安排 
1. 有意申报且符合基本条件的同学请于12月16日下午下班前把选调生推荐表成绩单相关获奖复印件(其他材料做为学院推荐学校人选后再做)报到学院团委。
2. 学院学生领导小组根据申报人情况研究决定上报学校推荐人选及完备相关材料。
 
 

有其他疑问请联系:王高峰 13685139448

附件选调生推荐表:选调生推荐表.doc

 

                                                                                                                                         计算机学院学工办

                                                                                                                                              2008.12.15